清朝中葉,泰雅族人最早來到烏來鄉境,烏來泰雅族屬賽考列克群(swqoleq)馬立巴系統(Malepa)。根據該族傳說及日人「臺灣高砂族系統研究所屬之研究」一書之考察研究,其祖先居住於今南投縣仁愛鄉旁斯博干(Pinsebukan)地方,其後因人口逐漸增加,遂向北遷移,最初遷至大嵙崁溪右岸之宜亨社(Ginhen),數年後,頭目亞維波納(Yavipuna)率族人遊獵至今福山村南方 的札亞孔(Jiyacon)及李茂岸(Limogan)地方,發現此地溪流魚豐,山林獸多,便決議遷居來此﹔馬來支瓦斯(Maraichiwas)率族人遷至今福山村西方的塔拉南,馬卡之索(Makatuswatan)率部眾至李茂岸、塔拉南、屯鹿等地建立部落。
之後,族人大致沿著南勢溪向北移動,至清道光年間,原住於札亞孔社之亞維家族遷居於今烏來村、忠治村一帶,或向北延伸至屈尺、乾溝一帶山區。 之後由於漢人開發新店地區,才又遷回忠治以南地方。亞維布那病逝於李茂岸,他有六個兒子,一子病故,其餘五子中,巴侯(Payho)仍居住在基亞孔及李茂岸社,達那(Tanax)建立拉號社﹔依旁(Iban)是烏來社的祖先﹔巴亞斯(Payas)建立拉卡社﹔砂波(Sappo)遷居 今忠治村北方之山地,建立西波安社﹔馬來支瓦斯的後裔建立塔拉南社﹔馬卡之索的子孫則定居李茂岸社。光緒三十四年,桃園縣境有兩家族遷來,巴圖巴依侯家族於李茂社對岸建立了卡拉模基部落,拉告烏黑家族移居 希魯幹社。滿清時期,經過多次的遷移與拓展,泰雅族在烏來鄉境共建有上述九社。
清光緒二十一年,日人據臺,至臺北縣,烏來屬縣直轄。光緒二十二年,日人設大嵙崁撫墾署,管轄臺北縣及基隆、淡水二廳之山地,二十四年,廢撫墾署,縣以下 置辦務署,改隸屬臺北縣景尾辦務署,並設置隘勇線以武力統治烏來山區。二十七年,廢縣置廳,隸屬深坑廳。
宣統元年,廢深坑廳,歸臺北廳新店支廳管轄。民國九年,廢廳為州,烏來地區隸屬臺北州文山郡,仍稱「番地」,下轄烏來、桶壁、蚋哮、阿玉、李茂岸等五社。
臺灣光復之後,政府積極實施地方自治,對於山地住民則設鄉治理,以鄉、村自治機關代替過去之部落或番社,本區改制為烏來鄉,隸屬臺北縣文山區。三十五年六月十五日,烏來鄉公所正式成立,下轄烏來、信賢、忠治、孝義、福山等五村,三十八年三月一日,為加強山地組織,改隸屬北峰區署。三十九年八月,廢區署,由臺北縣直轄,並於縣內 置山地室,專掌山地行政事宜,茲將本鄉設置沿革列表如次:
之後,族人大致沿著南勢溪向北移動,至清道光年間,原住於札亞孔社之亞維家族遷居於今烏來村、忠治村一帶,或向北延伸至屈尺、乾溝一帶山區。 之後由於漢人開發新店地區,才又遷回忠治以南地方。亞維布那病逝於李茂岸,他有六個兒子,一子病故,其餘五子中,巴侯(Payho)仍居住在基亞孔及李茂岸社,達那(Tanax)建立拉號社﹔依旁(Iban)是烏來社的祖先﹔巴亞斯(Payas)建立拉卡社﹔砂波(Sappo)遷居 今忠治村北方之山地,建立西波安社﹔馬來支瓦斯的後裔建立塔拉南社﹔馬卡之索的子孫則定居李茂岸社。光緒三十四年,桃園縣境有兩家族遷來,巴圖巴依侯家族於李茂社對岸建立了卡拉模基部落,拉告烏黑家族移居 希魯幹社。滿清時期,經過多次的遷移與拓展,泰雅族在烏來鄉境共建有上述九社。
清光緒二十一年,日人據臺,至臺北縣,烏來屬縣直轄。光緒二十二年,日人設大嵙崁撫墾署,管轄臺北縣及基隆、淡水二廳之山地,二十四年,廢撫墾署,縣以下 置辦務署,改隸屬臺北縣景尾辦務署,並設置隘勇線以武力統治烏來山區。二十七年,廢縣置廳,隸屬深坑廳。
宣統元年,廢深坑廳,歸臺北廳新店支廳管轄。民國九年,廢廳為州,烏來地區隸屬臺北州文山郡,仍稱「番地」,下轄烏來、桶壁、蚋哮、阿玉、李茂岸等五社。
臺灣光復之後,政府積極實施地方自治,對於山地住民則設鄉治理,以鄉、村自治機關代替過去之部落或番社,本區改制為烏來鄉,隸屬臺北縣文山區。三十五年六月十五日,烏來鄉公所正式成立,下轄烏來、信賢、忠治、孝義、福山等五村,三十八年三月一日,為加強山地組織,改隸屬北峰區署。三十九年八月,廢區署,由臺北縣直轄,並於縣內 置山地室,專掌山地行政事宜,茲將本鄉設置沿革列表如次:
時 間 | 清代末期 (光緒20年)前後 |
日據時代 (民國9年至34年) |
光復初期(民國 35年至39年) |
實施縣、市地方自治(民國39年至今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設置沿革 | 文山堡 | 臺北州‧文山郡‧番 地 | 臺北縣‧文山區‧ 烏來鄉 |
臺北縣‧烏來鄉 |
轄區 | 番地 | 桶壁社‧烏來社‧阿玉社 蚋哮社‧李茂岸社 |
忠治村‧烏來村‧ 孝義村‧信賢村‧ 福山村 |
忠治村‧烏來村‧ 孝義村‧信賢村‧ 福山村 |
瀏覽人次:2920 人
更新日期:2021-01-27